广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宁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南街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广宁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文广旅体局反映。
广宁县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日
广宁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为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和《广东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粤府〔2021〕80号)等法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提升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为引领,以构建全县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推进全民健身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城乡居民体质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40.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7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开放,推动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向自然延伸,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2.8个以上。
三、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一是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按照“布局合理、综合利用”的原则,编制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持续完善县、镇、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重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城乡社区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场地、足球场、篮球场等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设施,有条件的镇新建或改扩建至少1个体育公园,全县新建或改扩建社会足球场不少于3个;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城市居住社区体育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体育设施,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更加完善。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战两用改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以结合、联合、融合等方式,努力建设更多全民健身设施。二是强化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监管,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管理机制,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建立开放预约与信息登记制度,推广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服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提高现有场馆综合利用率。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二)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一是打造品牌健身赛事。积极举办高水平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继续组织办好省传统武术套路锦标赛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精心打造“全民健身日”“农民运动会”主题活动。按照“一镇一特色,一协会一品牌”要求,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创建活动。探索发展线上体育健身,打造全民健身新模式。二是开展社区健身活动。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便利”的原则,以镇街、社区(行政村)为单位,组织举办“社区运动会”,引领推动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常态化、多样化,发挥体育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增进交流等功能,助力和谐社区建设。三是推广特色健身项目。加大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和武术、蹦床、跆拳道等本地传统项目的推广力度,鼓励羽毛球、网球、滑板、儿童平衡车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发展,大力推进足球、篮球、举重运动项目开展。四是探索实施全民健身区域发展。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国家战略,推动建设古水河两岸健身步道、健身长廊、自行车绿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生态旅游运动长廊与节点,举办以徒步主题赛事,打造古水河运动休闲特色风貌带。
(三)构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模式。完善县、镇、村三级体育总会组织,推进县体育总会规范化建设。鼓励支持各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街道、农村社区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扶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社会公益活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动力。
(四)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一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化管理。持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和继续培训,扩大队伍规模,提升其技能和水平。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建设、发挥作用。二是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广宁县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提高城乡国民体质抽样监测比例。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五)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服务。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合理调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县工人文化宫、各级职工文体协会作用,更加广泛地开展机关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赛事活动,引导更多干部职工参与健身。
(六)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器材智能化升级,到2025年,至少新建1处智能健身器材设施或场地,推动健身场地设施智能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推动健身俱乐部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积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在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方面提供智慧化健身服务。加快“广宁体育”平台建设,推动提供健身设施查询预定、体育培训报名、健身指导等服务,逐步形成信息发布及时、服务获取便捷、信息反馈高效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机制。
(七)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特殊影响力。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注重体育项目文化打造,挖掘运动项目文化内涵,丰富体育文化表达方式。
四、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协调发展
(一)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体教融合,积极贯彻执行青少年体育发展保障标准。加强学生体育技能培训,培养终身健身习惯,持续推进武术运动进校园活动。
(二)推动体医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机制,鼓励体质检测与健康体检融合开展,组织开展医疗机构开具运动处方试点。支持发展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慢病管理、运动康复等体医融合服务业态。推广体医融合发展典型经验。
(三)促进体旅融合。鼓励整合文化、旅游、赛事等资源,深挖体育旅游潜能,满足群众健身、旅游、休闲等复合需求。通过普及推广徒步、马拉松、自行车、登山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规划建设一批体育精品路线和旅游目的地。鼓励依托春水大沙角旅游资源发展时尚休闲体育项目,培育户外露营、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业态,策划开展沿古水河徒步、马拉松等体育旅游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四)加强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加大健身服务产业与康养、旅游、医疗等产业形态的融合力度,推出一批体育特色鲜明、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对健身、体育培训等健身服务业的市场监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县镇两级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各相关部门单位分工协作,推动全民健身重大政策落实落地。深化体育公共服务“放管服”制度改革,强化县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监管制度。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促进社会资本参加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增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数量,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全民健身设施运营管理。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
(三)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加强部门协同,畅通培养渠道,推动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提升服务技能,引导退役运动员从事全民健身工作。
(四)加强安全监管。加强各类健身设施安全运行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建立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
(五)统筹用地保障。将全民健身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保障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用地。梳理编制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荒地等土地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支持通过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租赁方式供地、鼓励复合用地等多种方式,挖掘健身设施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挖潜利用可复合利用的现有各类设施资源。
(六)强化制度支撑。建立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服务保障等标准规范和全民健身统计指标体系。加大全民健身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健全体育赛事活动监管体系,出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规范。
(七)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力度,构建我县全民健身宣传新矩阵,线上线下齐动员,宣传普及全民健身政策法规、科学健身知识方法、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先进人物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益宣传。充分挖掘本县体育文化资源,发挥地方品牌特色,有效整合传统体育项目、体育名人、品牌赛事等,传播岭南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