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楼村

发布: admin 来源: 广宁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日期:2023年05月17日 09:32:06 阅读: -

扶楼村

 摘自《廣寕美丽郷村行》

                                                       广宁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


扶楼村位于南街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约6千米,面积3平方千米,与怡益村和大冲村相邻,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该村族人由南雄珠玑巷迁移到四会橄榄,再迁到南街黄坪,最后在扶楼中心地带开了一间商铺。商铺有两层,当时商铺崩了一个角,用几根树杈顶住,故得名“扶楼村”。

该村坐落在一个矮小的山岗仔,村民都住在山脚下,这里有一处人们出行必经的地方“长尾嘴”,这个村有东西两条小溪,东边的“塘鲺坑”,西边的叫“紫坑”。扶楼村分为上寨和下寨,是由两个太公分开的。下寨前面是由山珠塘村和竹园村留下来的溪流,水资源丰富;上寨右侧边溪流是从深塘坑和古桑塘两条山冲流下来的,旧时人们用它来洗衣、做饭、饮用。但由于村边的农田、山地大量使用农药,水质受到污染,现已不能饮用。村庄的背后全是竹子、林木,前面就是下寨,下寨有水田果园。下寨是扶楼最古、最早、最大的自然村庄,周边好几个村都是从这里分支迁移出来的。

清道光年间属广宁县寺前铺,民国初年属广宁县寺前铺东区,民国17年(1928年)属第一区,民国26年(1937年)属一区“六衮地区”,民国38年(1949年)属第一指导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2月属广宁县城关区城东乡,1952年属广四县第八区,1954年属广宁县第四区,1961年属广宁县新楼公社,1983年属新楼区,1987年属东乡镇,1994年属南街镇扶楼行政村至今。

世居村民为黄姓,据黄氏族谱记载:五百年前,黄氏由南雄珠玑巷迁移至四会、黄坪,最后迁移到扶楼,一直延续至今。其后代在扶楼繁衍生息,发展了几百人,部分开始向周边迁移。

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590人。其中:男性316人,女性274人;80岁以上老人有10人,年最长者85,性别为女;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398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10人;实际在村人口480人,当地居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广宁话。

传统经济以农业、林业、种植业以及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山上作物有木薯、番薯、芋头等。养殖产品主要有鸡、鸭、鱼等。近年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20世纪90年代引进沙糖桔,家家户户大量种植沙糖桔,那时候沙糖桔几乎成了经济主要的经济收入,这也让部分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传统食品为白磁(春节)、发糕糍(清明)、黄棕(端午)。特色农产品有李子和竹子。

该村于20世纪70年代通电,90年代通电话,2007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以及通自来水,2010年通网络。随着现代建设逐渐完善,村中还建有垃圾池、文化室、活动场所,曾获“广东省卫生村”美称。

扶楼上下寨有两个祠堂,上寨的叫“金山祠”,下寨的叫“永福祠”。上寨的“金山祠”占地面积里外共有几百平方米,祠堂内有150多平方米,一厅一房一天井两厨房。用青砖、瓦片、杉木等手工构造的仿古式祠堂。每年九月九日,黄氏宗亲集聚一堂。

扶楼村百米之远处有一座扶楼古庙,这座古庙有200多年历史。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吸引百里之外的人来拜祭、上香、祈祷,很多来自四会、清远、德庆、云浮等地。每年“做照”时,该村所有亲戚,朋友都被邀请来参加。

扶楼村还是个武术之乡,当地男女老少积极参与武术健身,人人都能耍上几招。已故者黄其名、黄其海师傅,名声远播,武德令人佩服。龙狮早在250年前已有,狮子号称“黄醒人群”,龙号称“群乐轩”,曾参加过多年春游,参加县、市的武术比赛,受到武术界人士和领导的高度评价。1973年村中武术代表队曾参加肇庆市比赛,获得“武术之乡”称号。

扶楼村从古到今,人才济济。上寨清代出现秀才黄显钤;清代前期有九品夫人(居鼎公)。下寨在肇庆府做事的黄柱伦。广宁秀才黄从,据说他逝世时,有千名门生参与送葬。村中也曾有过两位有名的教师:黄其芬、黄田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