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田”制度促撂荒地复活
自古水镇撂荒耕地整治现场会召开以来,为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古水镇扎实推进实施“责任田”制度,严实包干责任,有效推进撂荒弃耕地复耕复种,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古水镇撂荒弃耕地整治工作推进会
一是统一思想,高位推进。古水镇坚持把推进撂荒弃耕地复耕复种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及时召开专题会、工作推进会等,统一镇村干部职工思想,促使全镇干部职工认识到撂荒弃耕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田间摸清底数,查清耕地撂荒成因,并利用微信、悦广宁等新媒体,张贴宣传条幅、发放宣传单等,广泛宣传撂荒弃耕地复耕复种的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遏制耕地“非农化”和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等政策要求,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撂荒弃耕地复耕复种。
▲古水镇撂荒弃耕“责任田”整治示范点
二是周密部署,压实责任。根据《古水镇领导干部撂荒弃耕地包田复耕工作方案》,实施“镇包村”的包干负责机制,以复耕整治“责任田”的形式,对每一个地块进行编号,明确整治任务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切实将每一个撂荒地块复耕复种任务落实到镇、村干部等责任人身上。
▲牛岐村水果玉米基地复耕现场
▲桂洞村栗子南瓜基地复耕现场
▲什洞村水果玉米基地复耕现场
▲梨溪村利用撂荒弃耕地整治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项目
三是多措并举,有效落实。对撂荒耕地进行分类建档立卡,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先选择撂荒面积较大、设施条件好、复耕难度小、运输成本低的田块作为复耕复种的重点;鼓励和引导村民将自家房屋周围、村道或交通沿线的荒地进行复耕;优先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利用撂荒地整治推动实施了农科稻米、稻渔、瓜果、食用蘑菇等项目,有效落实撂荒弃耕地整治。
据统计,自印发《古水镇领导干部撂荒弃耕地包田复耕工作方案》以来,全镇各领导班子、村(社区)支书共包“责任田”29块,面积共599.37亩,正在动工或已完工地块27块,未动工2块。其中正在动工278.17亩,占比46.41%;完成复耕276.2亩,占比46.08%。下一步,古水镇将巩固好前期的撂荒弃耕地整治工作成效,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及时掌握撂荒弃耕地复耕复种动态情况,持续加强全镇耕地管理和保护,提高耕地利用率,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